首页 资讯 正文

这一次,美国会被拉下水吗?

体育正文 14 0

这一次,美国会被拉下水吗?

这一次,美国会被拉下水吗?

13日凌晨,以色列突袭了伊朗数十个与(yǔ)核计划相关的设施目标(mùbiāo),打死伊方多名高级军事将领和核科学家。伊朗随后展开报复(bàofù),发射无人机和导弹打击以色列。伊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,伊朗武装部队将采取武力(wǔlì)行动,彻底摧毁以色列政权(zhèngquán)。中东局势骤然升级,牵动全球关注目光。 以色列为何选择在此时骤然(zhòurán)动手?伊以冲突是否(shìfǒu)会引爆新一场中东战争?美国会被拉下水吗?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在长安街知事(微信ID:Capitalnews)“知事会客厅”直播节目(回放)中表示,尽管白宫高调撇清关系,但美国对以色列突袭伊朗“事前知情且实质(shízhì)参与”已几无悬念。接下来局势的关键在于伊朗是否(shìfǒu)会进行有效反击(fǎnjī)——若反击程度(chéngdù)有限(yǒuxiàn),美国还能(néng)抽身;若反击猛烈,美国则难以置身事外。 而在(zài)更深层次上,以色列建国70余年,却始终无法构建稳定的周边环境,这种沉迷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路径,长远(chángyuǎn)来看极为危险。 直播画面(huàmiàn)截屏以色列选择此时动手有三大考量 知事:以色列对此次袭击策划已久,而行动时间正在美伊核谈判(tánpàn)的间隙。如何看待这一时机(shíjī)选择?以方有怎样的考量? 范鸿达(dá):这绝非心血来潮。据相关报道,以色列筹划这次行动已长(yǐzhǎng)达8个月。选择在此时出手,有多重考量。 首先,美伊原定要进行第六轮核(hé)谈判,阿曼外长本(běn)周四刚刚证实了谈判的安排。而(ér)以色列一贯坚决反对(fǎnduì)美伊签署任何允许伊朗保有核能力的协议,因此试图在谈判关键节点动手,加以干扰。伊朗方面已宣布退出第六轮核谈判,说明这次袭击已经造成实际干扰。 6月13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在以军袭击中受损的建筑。新华社发还有(háiyǒu)一个重要背景是,美方在4月宣布与伊朗开展核谈判(tánpàn)。当时以色列(yǐsèliè)总理内塔尼亚胡就说,“如果伊朗和美国不能达成协议,以色列将考虑(kǎolǜ)采取军事手段。”可见以方早有谋划。 其次,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12日(rì)通过谴责伊朗违反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义务,以色列(yǐsèliè)13日就发起袭击。以方可能是有意借此制造一种“师出有名”的正当性,争取(zhēngqǔ)国际社会的支持。 此外,从以色列国内因素来看,内塔尼亚胡当前面临极大政治压力。从司法改革引发的(de)国内分裂,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(fādòng)的袭击,再到迟迟未能结束的加沙冲突——目标未达成(dáchéng)、人质(rénzhì)未解救、哈马斯未被根除,他迫切需要一场外部军事行动来缓解(huǎnjiě)内部压力。而打击伊朗这样一个被以色列普遍视为“敌对政权”的对象,更(gèng)容易在国内凝聚共识、转移矛盾。 6月(yuè)13日由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照片显示,以色列空军战机准备前往伊朗实施空袭(kōngxí)。新华社发美国或已实质性地参与了 知事:虽然(suīrán)鲁比奥称美方未参与其中,但特朗普承认事先知情,内塔尼亚胡也在讲话中感谢了(le)特朗普的“一贯支持”。美国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(shénmeyàng)的角色?有观点认为,以色列的许多军事行动不仅是打击地区对手,更有意拉美国“下水(xiàshuǐ)”,您怎么看? 范鸿达:可以明确,美国事前是知情的。虽然白宫(báigōng)事后迅速表态“没有参与(cānyù)袭击”,试图与以方划清界限,但美国很可能已经实质性地参与了(le)。例如有报道称,美国在卡塔尔的军机和加油机有所动作,可能为以色列提供(tígōng)了后勤保障。伊朗驻联合国特使也指责(zhǐzé)美国为以色列的袭击提供情报和政治支持。 美国总统(zǒngtǒng)特朗普(左(zuǒ))与以色列(yǐsèliè)总理内塔尼亚胡。图源:视觉中国此外,伊朗发起首轮无人机报复后,以色列称全部拦截成功,而参与拦截的不(bù)仅有以军,还有约旦等地区国家,不排除美方技术或情报支援的可能。 接下来,美方反应将取决于伊朗的反击(fǎnjī)力度。如果伊朗无法实施有效反击,事态或许将降温;但若伊朗反击猛烈,美国(měiguó)的选项将变得非常有限(yǒuxiàn),难以置身事外。 以色列(yǐsèliè)想短时间摧毁伊朗不现实 知事(zhīshì):内塔尼亚胡表示军事行动将持续(chíxù)数日,直至消除威胁。以方能实现这一目标吗? 范鸿达:如果以色列的目标是彻底摧毁伊朗,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并不(bù)高。我们可以拿加沙作为(zuòwéi)对比,2023年10月7日冲突(chōngtū)爆发后,以色列曾将“彻底摧毁哈马斯”作为首要目标,甚至优先于解救人质。但一年多过去了,这一目标仍(réng)未实现。 要知道,哈马斯就在以色列(yǐsèliè)家门口,加沙是一个以色列军方可以随意出入的地区,战局尚且(shàngqiě)如此,遑论远在千里之外、国土辽阔的伊朗。 除非以色列已经在(zài)伊朗境内扶植了一支可以迅速接管(jiēguǎn)政权的力量,否则(fǒuzé)即便摧毁核设施、炸死军方高层,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伊朗政权垮台。 6月13日,在(zài)以色列特拉维夫,一栋大楼被导弹(dǎodàn)击中后升起浓烟。新华社发事实上,就在第一轮打击中确有数名高级军官被炸死,但很快就有新人被任命填补空缺。甚至像2020年苏莱曼(sūláimàn)尼将军这样的关键人物遇袭,也没有导致伊朗军方体系崩溃(bēngkuì)。 伊朗今天的困难,相比其建政初期或两伊战争时期,并不(bù)更加严峻。它依然拥有完整的国家体制和动员(dòngyuán)能力。所以指望(zhǐwàng)短时间内通过外部打击摧毁伊朗,是不现实的。 同样的道理,伊朗(yīlǎng)说要“彻底摧毁以色列(yǐsèliè)政权”,这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。 以色列应反省其自身政策(zhèngcè) 知事:伊朗方面,除了(le)损失了多名高级军事将领,还有至少6名核科学家因空袭(kōngxí)身亡。伊朗此次遭受的(de)损失是否伤及其根本了呢?暗杀科学家是否突破了底线? 范鸿达:以色列公开的打击理由就是(jiùshì)遏制伊朗的核(hé)能力,因此(yīncǐ)相关(xiāngguān)科研人员也被列为攻击目标。这并不新鲜,过去多年,以色列多次暗杀伊朗核科学家,其策略就是通过武力消灭关键人物来延缓伊朗的核研究进程。 从技术角度(jiǎodù)讲,失去几位重要科学家,对核项目进程是有现实影响。但伊朗的核科研(kēyán)团队庞大,不可能靠杀几个人就让整个计划停摆。 而且有报道称,一栋遭袭大楼里住的(de)是普通高校的教授,该校并非伊朗核计划的核心单位,这更像是对(duì)知识界的攻击。 以色列此举已经明显突破了应有(yīngyǒu)的底线,赤裸裸地违反国际法,伊朗方面将其定义为“侵略(qīnlüè)行动”。 知事:自2023年10月以来(yǐlái),以色列在中东四面出击,它的(de)最终目标是什么?如此激烈的手段会不会带来反噬? 范鸿达:以色列近年来(jìnniánlái)的战略目标之一,就是在其周边(zhōubiān)建立一个较大范围的“安全缓冲区”。以色列确实在过去几轮军事行动中(zhōng)取得了一些军事打击(dǎjī)上的胜利,这就使得以色列内部在这种短期战果的鼓舞下,越来越崇尚于用武力解决问题。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。 6月13日,也门民众举行集会,声援巴勒斯坦和(hé)加沙地带,并(bìng)谴责以色列(yǐsèliè)对伊朗的袭击。图源:视觉中国我(wǒ)之前和一些以色列人交流时也直言,你们建国七十多年了,到现在仍然四处征战,仍然无法构建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(huánjìng),是不是既有外部的原因,也有自身政策的问题? 当以色列(yǐsèliè)没遇到真正的对手时,这种行为(xíngwéi)可能对他自身的安危影响有限,但当面对真正有实力的对手时,以色列很可能会(huì)得到一些深刻的教训。 来源:长安街知事微信(wēixìn)公众号
这一次,美国会被拉下水吗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